4月9号下镨表痹跣午,看到北大心理系初录取名单上属于自己的那一串数字,以及自己的复试成绩和最终排名,我有些眩晕,也感到终于劲醅仝洽松了一口气。从初试第十到最终总排名第三,复试成绩第二,我实现了又一个飞跃。就像一株在黑暗中积聚了太久太久的植物,终于在经历了一整个严冬的漫长等待后,在最明媚的春天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我是2015年报考北京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的何**。本科就读于非211、985的二本师范院校,从工科专业跨专业考心理学。从准备初试到复试直至今天得到被录取的结果,一年多的考研路总算画上圆满的句号。这其中经历了太多,成长了太多,也收获太多。在享受美好结果的同时也希望能帮助同样有梦想、无比热爱心理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给大家讲一些过来人的经验。 我本科学习的是化工专业,但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我觉得自己更加适合从事社会性的工作,并且对心理学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大二时我辅修了本校的心理学双学位,这是我对心理学的初步认识。到大三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比较,我决定跨专业考心理学。 对于学校的选择是我整个考研过程中最纠结和焦虑的时期,那时觉得北京大学四个字离自己太遥远,就像永远不可企及的彼岸,我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通畅的信息渠道,没有任何专业课基础,如何才能完成这登天一般难的梦想? 下定决心考北大是在去年的交流会上认识一位14年考上北大的学长之后。他成功考取的替代性经验增强了我的自我效能,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达成。所以我建议尤其是考专硕,院校专业课是自主命题的学弟学妹,尽早纠结比临报名时纠结要好,而且定下院校就不要再给自己退路,你有多渴望就有多拼命! 一、专业课复习 我的专业课复习从大三上学期其实就已经逐渐开始了。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张厚粲老师的统计。我选择最先看统计是因为,统计是大家公认的比较难的一门课,而且自己是理科出身,对于统计会比较有兴趣和挑战欲。我精看与粗看的统计书有3~4本,而且加起来有十遍。事实证明复试时统计是老师们考察的一个重点。 正式开始准备是在去年的三月份,开学后我就开始每天去自习室,上午和晚上的时间都用来看专业课,第一遍是较迅速的浏览,但是不放过书本里的每一个字,每章看完后会看章节后的练习题,翻着前面的内容去找到书本对应的答案部分,虽然第一遍下来几乎没记住什么,但是可以对自己要准备的全部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暑假前一定要结束第一遍看书。 暑假开始我就进入了第二轮,这一遍我开始做笔记,我觉得做笔记是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且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好办法。一开始做笔记可能会是在抄书,但是尽量要让自己有条理。我把勤思强化班的讲义上做满了自己的补充笔记。到第三遍第四遍就一定要自己去罗列每章的框架,尤其是像普心、发展、社会、管理这样的科目。九月份进入第三轮复习,这时我在看第三遍书并且做笔记之外,开始加入题目的训练。通过宝典我一共做了两遍,每天做对应看的章节的题目,第一遍做需要参考一下书本,详细的把每个题的答案写下一个专用笔记本上,第二天去自习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诵前一天去做的题目的答案。我觉得这段时间背这些题目和答案是比较有效的,因为知识点集中不像书本那样分散,而且这些答案就是按照主观题答题的格式去写的,背起来也能提升答题能力。第二遍做时就自己在草稿纸上列每道题的点。并且做完后我会总结答题的模版,大致就是一个总分总的框架,第一步阐述这个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定义,如果能说出是谁提出的甚至哪一年提出的就,更详细了。第二步分述这个题目要求回答的具体问题,比如一个理论的具体内容等等,最后再做一个总结或者延伸,展现出你对这个知识点更加丰满的知识体系把握。罗列每章的框架,尤其是像普心、发展、社会、管理这样的科目。这些工作做完就来到了十一月,此时的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专业课的题目练完后我开始补充看文献以及重点练习实验设计,我看的有北大老师的文献,北大北师本科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和其他学校的老师的文献。我从中总结了一个实验设计的模版,并且反复在自己设计实验时进行运用和巩固。这是也利用了勤思发的专硕真题汇编练习真题,并且利用勤思提供的真题的答案来总结答题模式和思路。 十二月就是在反复巩固各科知识和大量背诵中度过的,这时我几乎每天都会在自习室对面的教学楼楼道中背书,因为我是化学院的,我们学院自习室里其他同学只有上午是在大声背书,这对于三科几乎都是背诵任务的我来说时间根本不够,最后二十天我上午在院里的考研自习室背书,晚上去对面教学楼的楼道大厅里,坐在暖气壁边背到十点多教学楼关门,然后继续回到自习室看文献或者实验到夜里十二点。现在回想起这些,突然时光又像回到了十二月最寒冷的冬天里,自己一个人在空旷的教学楼大厅里带着耳塞不理会上课或下课从身边经过的人群,边搓手边背诵专业课笔记本或者勤思讲义或者政治。那时的自己真的无所畏惧,整个人都专注在目标和自己的决心里。 考专业课前一夜我系统的把讲义过了一遍,到夜里十一点四十五感到困意后关灯迅速入睡,第二天清晨四点醒后继续背书。北大的任性就在于毫无规律可循,今年没有考人格,快吃到肚子里去的社会也基本没考。但是自己充分的准备确保我不管拿到什么样的题,都能应对自如。。当然,变态和临床下的功夫相比自己想报的管理方向,就少多了,最后变态和临床只背了讲义。不过也都够用了二 时间安排和计划 其实我想说,大家看到我前面说各科看了多少遍多少遍可能造成了一种我这一年都在自习室苦读的错觉。实际上这一年我并没有少玩,尤其是上半年的时候,由于有一帮很好的大四学长姐,他们即将毕业,因此四月五月跟着他们经常一起吃饭、唱歌,照毕业照,在他们毕业前玩的很开心。还有其他一些朋友的聚会、自己带了三年的家教也没有停。在暑假期间,我去央财上了十天课,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心理学家大会,八月份复习的时间比较少。甚至到九月份回到学校,我还有本专业的一系列校外实习,也耽误了一些时间。考前两个月,我还安排自己每十天花半天时间去市里逛逛街 ,买些爱吃的东西。直到最后考完,这个放松计划都一直在执行并且丝毫没有耽误我的复习,而且由于我自己安排的非常好,这个小小的放松和购物过程让我得到了缓解,给了我在接下来又一个十天更好的状态。 说这么多,我并不是在说自己是玩玩打打就考上北大的意思,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对于考研大家有几个误区,一是考研就要像高考一样,从早学到晚,不能有一丝放松,二是每天要在自习室呆到一定的时长,这一天才算学习了,才能考上。这都是不对的。 我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人,在这十个月的复习时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早起去自习室,因为早上效率很高,而且即使要出去玩,也一般都在下午,所以上午的时间就一定要用来学习,我没有哪一天没看书的,每天都有看,这是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同时保证自己的计划一定要完成的方法。如果你能在每个阶段完成自己的计划,你就不会焦虑和茫然。即使有临时的事情,你对自己的整个复习节奏也是有把握的。 到九月份以后就进入了考研最关键的三个月,这段时间可能会有实习,我只去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到别市的工业实习,其他的在本市的实习我都跟老师打好招呼不去了。这时候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最后的考研有利的,该舍弃和抉择的事情必须果断。 关于另一个误区,每天要在自习室做到一定时间才能考上。其实拼时间是一方面,拼效率才是关键。我能保证几乎一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立刻投入学习状态。所以,我做在自习室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因此我没有熬过夜,夜里十二点回去的时候只有最后二十天,之前几乎都是十一点半就回去了。暑假前会更早。但再次重申,九月开始我早上几乎都是七点多一点就到自习室了。 最后说说计划的重要性,刚才我也略有提到,一个详细的计划并且严格执行能降低你的焦虑感,增加你对自己学习程度的把握。我有一个宏观的计划(每科都是)并且贴在桌子上,这个大计划也是随着我的复习不断调整的。然后学长姐都有提到成功日志,这个习惯我坚持到了初试结束的那一天,每天的计划都非常详细,包括时间,一个详细的计划能保证自己每天的学习安排有条理、目标明确,而且可以量化自己的复习效率。三、关于复试 今年的复试拖到了三月底,相当于从2月12号出分以后,享受了一下进入复试的喜悦后,从二月底就开始了复试准备的紧张和焦虑中。一月份我参加了模拟复试班,在模拟复试中我们完全模拟北大的复试流程,所以非常真切的感受了小组复试的感觉。学长学姐对我们的语言表达、服装、发型、举止都做了细致的嘱咐,这一经历让我对复试的流程有了清晰掌握,也让我在真的面试中能更有经验,事实证明真正的面试和勤思模拟面试的流程与环境几乎无差别,从而我也能最终得到管组第一的面试成绩。 准备复试的过程中,早上和晚上我会看书和学习自己查的各种管理方向的英文文献摘要,下午的时间会放松一下,看看跑男缓解一下焦虑的心情。结果直到三月十七号才等来复试名单和通知,得知还有十天才复试,我反而放松下来,因为之前已经整整焦虑了半个月,该焦虑的都焦虑过了,包括个人陈述也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完成了,所以我开始真正轻松的投入到复试准备中。 今年的复试完完全全体现了北大任性和高要求的风格。首先,复试笔试在头天下午进行,卷子下来大家都惊了一惊,很明显一道偏应用的测量题目和一道心理咨询与治疗题任选一题作答。由于我报管理方向,因此我选择了心理测验的那道题。之前准备复试看了好几本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其中都有提到人事选拔中运用的心理测验,我凭着对这些测验或多或少的记忆拼命写了六面。 随后的英语听力是学姐念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小学英语听力课。听力材料不难,跟四六级听力难度持平,而且只有三分,所以大家不用太担心。 真正决定一切的是第二天的面试。我们管理组的面试是在第二天上午进行。我被分在了最后一组,我们这组的三个人初试分数都是比较高的。根据前面出来的同学们的反映,老师们非常重视考察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和实验设计,于是我们开始无比的担心起来。 走进那扇决定命运的门之后我发现也就是平常在学校开会时一样的一个会议室,坐了一屋子老师,还有两个场记。我坐在最里面,姚翔老师简单的一个开场白后让我们依次翻过来面前的白纸,读文献摘要并且翻译。这个环节从我开始,我的文献是一篇典型的管理类实验研究,其实读的时候我拼命想记住一些信息,但发现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能记住的东西真心有限…翻译时我稍放慢语速,迅速再浏览刚读过的内容,虽然遗漏了一些信息但还算流利的表述了这个实验的研究目的。 随后老师们开始发问了,姚翔老师先问我们,企业里员工的离职率有高有低,你怎么看?如果要你选择,你会去什么样的企业。我同组的两个同学回答了一些影响因素,并且说自己愿意去离职率低的企业。我心想这个问题回答有是不是有点偏离本意啊。最后当我发言时我说员工离职率和许多因素有关,比如企业类型、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员工本身的因素,再就是员工从事的工作与其能力的匹配度。我愿意去能够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可以让我达到自我实现的企业工作。这时我看见几位老师都在点头。 谢晓非老师问了一个测量的问题,她问什么是效度以及聚合效度、预测效度和构想效度分别又是什么。这是姚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问他们三个跨专业的孩子是不是有点难啊,谢老师说,让她们知道多少说多少吧。我又是最后一个回答,确实不知道预测效度我也只有说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 最后王垒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问了一个不同的实验设计。我怕听不清他的问题所以特别专注地看着他,那时候已经有点无谓所以无畏的感觉了,也就没觉得大 boss有多么吓人。说完我的设计他又追问了一个问题,我简单答了一句话因为那时脑袋已经一片空白,好在他点了一下头低头记了一笔什么,然后我们的面试就结束了。 试结果苦等了12天才等到,当看到自己的复试成绩折合后是45.8,排名第二时确实吃了不小一惊,没想到老师们会给这么高的分数。总结起来,我觉得自己复试中表成功的经验是,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并且表述了自己的分析思路,这也多亏了自己的理工科背景和初试复习时就养成的对问题先分析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