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你是否有出国旅游的计划呢?如果你有幸前往那些使用欧元的国家,你可曾意识到,花出去的一张张欧元纸币上,其实浓缩了整个欧洲的建筑发展史?今天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砌筑开放之窗, 架起沟通之桥
1996年12月13日,奥地利人罗伯特·卡利纳的设计被选定为欧元纸币方案。
5欧元:追忆希腊罗马辉煌
如果追溯欧洲建筑文化的起点,源于古希腊的古典风格建筑,必然会是第一块基石。崇尚简洁的希腊人,创造了以大理石台基、屋顶和石柱组成的围廊式庙宇结构。
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力学上的稳固, 建筑师们不断改进石柱、屋檐等构件的外观、比例和相互结合的模式,最终形成了3套相对稳定的建筑形式。
当古希腊文明走向衰落,这些建筑学知识为罗马人所继承。他们将这些古希腊的建筑模式称为“柱式”,并在原有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这3种柱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塔斯干式和复合柱式。 而在建筑材料方面, 罗马人引入了火山灰混凝土,作为传统砖石材料的补充。
如今,雅典卫城等古希腊建筑已经只剩下残迹;而在意大利的罗马,还有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万神殿,让现代人可以亲身感受欧洲古典风格建筑的魅力。
10欧元:中世纪吹起“罗曼风”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随着西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直至476年灭亡,欧洲逐渐进入了漫长的 “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建筑学知识,在帝国分裂之后的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散佚失传,以至于很难在建筑领域重现昔日辉煌。幸运的是,砖石建筑拥有较长的寿命;一些重要的建筑技巧,比如砌筑砖石拱顶和雕刻石材的技术,也被东罗马帝国保存下来。
到了10~11世纪,模仿罗马帝国建筑风格的“罗曼式建筑”,开始在西欧流行起来。罗曼式建筑的结构,取法于罗马帝国建筑常用的券和拱,因而看上去与之一脉相承,同样拥有庄严的气场
不过,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建筑人才和物资都非常有限,罗曼式建筑需要的资源和昂贵的成本,几乎只有教会才能负担。因此,绝大多数罗曼式建筑都是教堂或者修道院,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以比萨斜塔作为钟楼的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20欧元:花窗玻璃,哥特登场
12世纪,教堂在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悄悄地发生改变。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同时也扮演着公共礼堂的角色,甚至在节日成为民间赛会活动的场地。因此,对于不少城镇来说,兴建庄严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直接关系着荣誉感。
公元1144年,位于巴黎北面的圣德尼大教堂竣工。因为对尖形拱门的运用, 这座教堂显得高耸削瘦,再配上色彩斑斓的玻璃画,传递出威严的感觉。这种被后世称为“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由此迅速在法国流行起来,并向周边国家传播。
将穹窿(大圆顶)运用于教堂,则是这个时代的一大创举。当时,教会倾向于认为穹窿是异教徒建筑的标志,因此将其运用于教堂需要极大的勇气。在教会实力薄弱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先驱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使佛罗伦萨大教堂在保留一部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拥有穹窿结构的教堂。这一次带有过渡色彩的“破例”,无意间开启了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全新纪元。
50欧元纸币正面的图案,正是两扇通透大气的窗户,因而作为背景的欧盟徽记只受到很少的遮挡。这项有趣的巧合,无意中让人记住了文艺复兴带给欧洲人精神面貌的改变。
有着洛可可风格的凡尔赛宫
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一些使用洛可可风格装饰的房间,就以其动人心魄的华丽,令众多游客叹为观止。
与实景相比,100欧元纸币上融合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物,看上去反倒要逊色不少。这是否说明,现代欧洲人正在反思那段一味追求奢华的岁月呢?
500欧元:迈向21世纪的欧洲
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欧洲百废待兴。公众需要大量的住宅,而建筑应当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多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就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上生长起来,进而不断创新。
浮法玻璃工艺的诞生,令巨幅玻璃变得廉价,也让覆盖建筑物表面的玻璃幕墙成为可能;而其他很多全新建材的诞生,也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创意空间。
出于对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古老的城区与现代产业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欧洲城市会选择在郊区另建新城。法国巴黎便是在西北郊建造了摩天大楼林立的拉德芳斯商务区,使现代商务办公活动场所与古雅的老城区“互不干扰”。能源危机的到来,则使节能环保成为建筑设计的考量因素……
巴黎近郊拉德芳斯商务区的新凯旋门
在500欧元纸币的正面,巨大的写字楼玻璃窗,以及背景中看上去像是百叶窗的结构,就表现出材料进步和环保需求带给建筑行业的改变。它们与纸币背面的巨型斜拉桥一起,展现着21世纪欧洲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