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活审题是基础。众所周知,所谓的政策理解通常来讲就是政府或某些组织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手段或规定。所以有的考生在审题的过程就会通过题干中是否有“目的”和“手段”两个要素来判断是否为政策理解类题型。但是殊不知随着各地命题形式越来越灵活,有的可能需要考生学会对于题型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好的精准审题。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例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那么请你具体的说一说,对于“扶贫”和“扶志”与“扶智”,应该怎么看?这道题目通过传统的审题方式很多同学可能会误判甚至会认为它是一道社会现象类的题目,但是仔细一推敲会发现所谓的“注重扶贫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其实就是我们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扶贫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或者是举措,即这其实是一道隐形的政策理解类题目。

3、语言表述自然是关键。在面试中我们常常倡导交流式答题,所以在表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自然贴切不要太生硬,尤其是针对政策理解类,否则就过于套路化。比如针对例2就可以结合在学校的实际来谈观点:对于高校禁止外卖进校园这个做法我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学校之前就出台了这个举措,对此学生们也是褒贬不一的。这种自然切入的方式更有交流感,也会更让考官愿意听。
